1937年深秋信德,长沙清华大学的校门前发生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。一个衣衫褴褛、蓬头垢面的男子紧紧抱着一个散发着酸菜味的陶罐,在校门口高声呼喊:我要见梅校长!有重要事情!
这个看似疯癫的乞丐,实则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。他怀中的酸菜坛子里,藏着改变中国科技命运的珍宝。当时围观的学生们窃窃私语,谁也没想到这位叫花子竟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奠基人。
当梅贻琦校长闻讯赶来时,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位昔日风度翩翩的老友。赵忠尧顾不上寒暄信德,急切地将坛子递给校长:这是我从英国带回来的宝贝,一定要保管好!
展开剩余68%这位科学家的传奇人生始于1902年浙江诸暨的一个乡村医生家庭。从小,赵忠尧就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。在重文轻理的社会风气下,他独树一帜地痴迷于数理化。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,他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。1925年,他随恩师叶企孙北上清华,开启了中国物理学教育的新篇章。
1927年,赵忠尧远渡重洋,在诺贝尔奖得主密立根指导下攻读博士。短短两年间,他在《硬伽马射线的吸收系数》等论文中取得重大突破信德,研究成果本应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,却因种种原因遗憾错过。
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,赵忠尧毅然回国。他在清华创建了中国首个核物理实验室,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。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北平沦陷,清华师生被迫南迁。危急关头,赵忠尧冒险潜回已被日军占领的校园,取出了珍藏的50毫克镭元素。
为躲避日军,他将装有镭的铅桶藏入酸菜坛子,化装成乞丐跋涉千里。一路上风餐露宿,甚至不惜以身体承受放射性物质的伤害。当他把这珍贵的科学火种安全送达长沙时,已是形销骨立。
抗战期间,赵忠尧在西南联大继续执教,培养出邓稼先、杨振宁等杰出科学家。1946年目睹美国原子弹试验后,他暗下决心要让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武器。为此,他冒险留在美国学习技术,克服重重阻挠于1950年回国。
归国后,赵忠尧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,为两弹一星工程奠定基础。晚年时他写道:我这一生,唯求脚踏实地为祖国做事。1998年,这位科学巨匠以97岁高龄辞世,但他用生命守护的科学火种,早已照亮了整个民族的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