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末年的九大总督与东三省风云5策略
在清朝即将走向终结的宣统三年(1911年),这个延续了二百多年的王朝在全国设置了九位封疆大吏——总督。这些总督分别掌管着不同地区的军政大权,他们分别是:东三省总督、直隶总督、两江总督、两广总督、闽浙总督、湖广总督、陕甘总督、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。
这九位总督的管辖范围各不相同:有的负责一省,有的则统辖数省。比如东三省总督管理着黑龙江、吉林和奉天(今辽宁)三省;直隶总督掌管着包括今北京、天津及河北大部分地区在内的直隶省;两江总督则统辖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(含今上海市);两广总督管理广东、广西两省(含今海南省)。
展开剩余75%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全国共有二十三个行省,其中二十个省由九位总督管辖,剩下的山东、山西、河南三省则只设巡抚而不设总督。这种特殊安排主要是因为这三个省份地处中原腹地,距离京城较近,中央可以直接管理。加之周边已有直隶和陕甘两大总督区,为避免权力过度集中,清廷决定在这三省仅设巡抚作为最高军政长官。
在众多总督中,直隶总督地位最为尊贵,被称为天下第一督;东三省总督次之;两江总督位居第三。但若论实际权力,东三省总督则独占鳌头,其他八位总督都难以望其项背。
东三省总督的特殊地位源于清末的特殊历史背景。光绪年间5策略,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因行政体制混乱,给日俄两国可乘之机,大片土地被侵占。为挽救危局,清廷在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设立东三省,并设立东三省总督一职,赋予其远超其他总督的权力。与其他地区总督与巡抚平级不同,在东三省,总督明确高于巡抚,总揽行政、军事、财政等大权。到宣统二年(1910年),东三省总督更兼任奉天巡抚,权力达到顶峰。
清朝先后有三位东三省总督,首任是后来成为民国总统的徐世昌。他在任期间大力整顿吏治、发展经济,有效遏制了日俄的侵略野心。
第二任总督锡良以廉洁能干著称,在任期间成功应对了1910年的东北鼠疫危机。
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在辛亥革命期间竭力为清廷保住东三省,民国成立后主持编纂了《清史稿》。
这三位总督各有所长,都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他们的施政经历和人生结局,折射出清末民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独特历史画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